雾霾此起彼伏来袭,使得汽车环保再度成为焦点话题。日前,为减缓空气污染程度,《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就正式出台了。该预案将空气污染由轻到重分为4个等级,其中红色对应的预警一级是指预测未来持续3天出现严重污染。届时,就将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和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等应急措施。
权威人士称,如今的北京,机动车污染排放已经占到大气污染的三成比例。而按现行标准,如将一半机动车限行,就可减少15%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此,笔者认为,限行措施或能起到一定临时效果。但就长远来看,想要控制空气污染及提升空气质量,从汽车环保角度出发还得多措并举才行。
在此,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黄标车的治理力度。有关数据显示,一台排放标准为“国零”的黄标车,其尾气排放居然相当于28辆“国Ⅳ”汽车的“排污”能力。所以,全国各大城市要想让汽车在节能减排上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在以旧换新等“治理措施”上进一步地加大力度,以达到“驱赶”黄标车的目的。
二是排放标准的“落地”。针对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重型柴油车至今依然未能全面实行国四排放标准的尴尬。只是,现在不是分析缘由的时候。毕竟,不管出于油品质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眼下亟需的是想方设法做好标准具体执行工作,如此汽车环保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
三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这方面,很多车企现在都在加倍努力,如乘用车企业陆续推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型,而商用车企业则主打天然气产品等。不过,较比国外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推广,我国车企和相关部门仍需加油,后者在“补贴”上尤其要多下些功夫。
四是传统汽车的节油。即便新能源汽车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和看好的发展趋势,但在短期内迅速普及并不现实,因此汽车企业应该继续强化传统汽车产品的节能能力。例如,采用轻量化设计、经济性提升等方法,让燃油消耗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尽量地缩减。
此外,汽车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也要注重节能减排,如更多地应用再制造技术等。而有关部门在发布限行令的同时,其实也该给出鼓励政策,激励消费者购买更为节能和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或小型车代步。如此,汽车才能为“蓝天多多”贡献出自己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