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在公司官网上发文宣布:特斯拉将对外开放所有电动车专利技术,只为帮助各车企降低研发成本,促进电动车产业更好发展。伊隆·马斯克对现有市面上不到1%的汽车使用电池驱动感到失望,他愿意帮助也希望其他电动车厂商迎头赶上,为此,特斯拉不会对任何人启动专利诉讼。而据有关方面消息显示,特斯拉的专利总数大约在200项左右。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成为全球汽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国内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也是备受关注。很多网友不禁感叹,特斯拉居然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竟将价值不菲的专利“与众人分享”,如此着眼于一个产业未来的举动实在令人钦佩;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担忧,企业能够无偿得到专利技术,或使其在自主研发上产生惰性思维,特别是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品牌,难免造成一窝蜂跟进、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局面。
对此,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均合情合理,可又不禁想到,中国车企什么时候也能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做出这样的贡献。而在一番思量过后,笔者认为,能够向特斯拉这样高瞻远瞩、不计私利的行为固然堪称伟大,但同时这一切其实都要以自身的雄厚实力作为基础。特斯拉敢于开放技术,一方面是想借此方式推动电动车产业规模“速成”,另一方面也是自信公司在技术创新上还有更大空间和潜力。
反观国内车企,是否有为天下消费者造福的情怀暂且不提,就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和创新能力上依旧是个问题。曾经,我们主张市场换技术,也有一些企业走出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之路,可其真正拿得出手的来自本土的技术又有多少?这既反映了一些车企在技术积累上底子仍然很薄,还明显地暴露出,在一个新兴领域面前,基础不扎实的我们尚不具备一流的学习能力,创新也就更加谈不上了。
50多年前,沃尔沃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后来其却将这项专利无偿地向全社会开放,成就了一段佳话之余,至今其也还是全球汽车安全技术上的领跑者。而眼下,特斯拉将所有电动车技术专利“公之于众”,挑战的是传统燃油汽车,甚至还与未来的竞争对手“携手”,是“和而共赢”的努力与尝试。或许,遥远的若干年后,特斯拉也能成就一段佳话,相对于其在电动车领域上的美好明天,现在只是刚刚起步而已。